社會學家關切教育制度如何回應社會變遷。
功能論認為學校擴張的驅動力是社會變遷產生了需求,知識累積和技術進步的趨勢下,市場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因此需要接受更多教育與訓練。
社會控制論認為現代學校教育擴張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訓練出一批聽從國家的勞動力人口,不過該理論過於窄化,各類型的專業教育培育,以及教育平
等政策,未必與資本階級利益有直接關聯。
地位競爭論雖然亦是強調社會衝突,但其主張教育擴張是社會群體彼此競爭的結果,人們透過教育管道向上爬升,競爭激烈的需求下學校自然越來越多,然而這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文憑貶值的情況。
學校教育目的,主要為傳遞知識文化、社會化、社會分類篩選。
學校的知識有三個主要利益動機,基礎識字訓練對國家有利益,再來貴族也要為子女提供統理社會的培育,最後是教會及專業領域要傳承。
社會化有三個面向,行為控制,形塑價值觀,文化風格養成,這些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教育體系長期演變下來,社會分類篩選的功能逐漸增強,不同文憑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社會分工職業位置上。教育體制同時為個人提供社會流動的機會,也同時是階級複製的場域。
新制度理論認為,各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安排幾乎一致,像是一套標準化課程,會有這種相似性的原因是文化因素,各國為了取得現代國家的地位,治理者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概念,將基礎教育是為國家進步的基石,於是開始了制度模仿、制度擴散並標準化的過程。不過同樣因為文化因素,各國教育也都會根據不同價值觀而有歧異性。
東亞國家所使用的考試制度,一直存在結構性不平等的問題,特定社會群體在教育中長期處於不利。
根源有兩類,一是群體自己的資源,二是社會如何看待該群體,社會偏見與刻板印象造成教育成就弱勢。階級差異展現在知識、態度、動機上,累積結果就是最終的教育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