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議題:
結晶固體和非結晶固體的原子佈局(atomic arrangement)有什麼不同?
金屬的結晶構造為何?
晶體構造有甚麼特徵?
晶體學的點線面是如何指定的?
什麼物質的原子結構特性會決定他的密度?
--------------------------
能量與填充(Energy and Packing):
分為不稠密的隨機填充和稠密的有序填充。
有序填充的結構傾向接近最低能量的鍵結能,也就會更穩定。
也許是暗示隨機填充結構會有變得靠近有序填充的傾向。
材質和原子佈局(Materials and Atomic Arrangments):
分為結晶材質(Crystalline materials)和非結晶材質。
結晶材質的原子是有週期性的排列組合,金屬和大部分陶瓷屬於此類,少數聚合物也是結晶材質。
非結晶材質(又稱為Amorphous)通常是因為複雜的結構或是急速降溫(rapid cooling)而形成。
金屬的結晶結構:
原子布局屬於稠密的填充。
金屬原子之間的鍵結沒有方向性,會和最近其他原子傾向保持最近的距離以獲取最低鍵結能。
游離電子雲提供了高度的電磁屏蔽(shielding)。
金屬主要有三種立方晶體構造:簡單立方、體心立方、面心立方。
晶體相關名詞定義:
配位數(Coordination Number),每個原子有幾個最近相鄰原子。
原子堆疊因子(Atomic Packing Factor,APF),每單位立方體積內有多少體積的原子(假設是硬球體模型)。
cell,晶體的最小單位,立方晶型的話就是指單一立方。
簡單立方(Simple Cubic,SC):
立方體的八個頂點各自有一個原子,這種立方在三種立方中填充密度最低,所以很罕見。
緊密堆疊方向(Close-packed directions)為立方邊緣。
配位數為6,APF約為0.52。
體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BCC):
和簡單立方相比,八個原子中間多卡了一顆原子。
配位數為8,APF約為0.68。
APF計算過程重點:立方體的對角線為4倍原子半徑,4R = 根號3倍的立方邊長。
面心立方(Face-Centered Cubic,FCC):
和簡單立方相比,每個面中間多卡一顆原子。
所以每個立方內有8*1/8(八個角落各八分之一)+6*1/2(六個面各半)=4個原子。
配位數為12(我的記法是上中下各被四顆原子的圈圈包圍,4*3),APF約為0.74。
APF計算過程重點:立方面的對角線為4倍原子半徑,4R = 根號2倍的立方邊長。
面心立方的多層堆疊序列:

六方最密堆疊(Hexagonal Close-Packed,HCP):
和面心立方原理一樣,只是堆疊層A、C的方向變得相同而非相反,所以是ABAB...的堆疊序列。
所以配位數一樣是12,APF約為0.74。

理論的金屬密度ρ:
ρ = 一個cell內的原子質量/cell的體積 = (nA/Na)/V = nA/VNa
n是單位體積有多少原子,A是原子量,Na為亞佛加厥常數(6.022*10^23),V為cell體積。
不同材料的密度對照:
通常來說,金屬密度>陶瓷密度>聚合物密度。
金屬原子的填充緊密,而且原子量普遍也比較大。
陶瓷的填充也差不多緊密,但是元素通常比較輕。
聚合物則是填充不緊密,元素也都比較輕(ex:C、H、O)。
單晶(Single Crystals):
原子的晶體結構週期性佈局,不受到任何干擾。
多晶(polycrystalline):
大部分的工程材料都是由許多小單晶組成,又被稱為多晶。
晶體的方向性:
異向性、各向異性(Anisotropy),指的是物理化學性質在不同方向上會有所不同的特性。
在單晶中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例如從不同的角度切開來的剖面,原子的排列情況就會不一樣。
等向性、各向同性(Isotropy),指的是物理化學性質在不受方向影響的特性。
多態性(Polymorphism)和同素異形體(Allotropy):
意指同種材料有多種獨特的晶體結構。
--------------------------------
晶體的點座標:
用於描述單位cell內點格位置,將點格位置除以cell的邊緣長度(a、b、c),最後再換算成整數。
晶體的方向:
和點座標類似,將兩點產生的向量除以cell的邊緣長度(a、b、c),最後再換算成整數。
在晶體學上等價的方向會組成方向家族,例如<100>=[100],[010],[001],[-100],[0-10],[00-1]。
常見的方向有100、110、111。
晶體原子的線密度(Linear Density of Atoms,LD):
定義是原子數量/方向向量長度。
同個晶體的不同方向,會有不同的線密度,這也呼應了先前說的同向異性。
晶體的面:
我們使用密勒指數來描述晶面,而密勒指數由下方方法計算。
找出晶面在cell座標軸上的截距,將截距取倒數並標準化,這樣就得到該晶面的密勒指數。
我們用()來包起來密勒指數,三個數字之間不要有逗號。
實際上密勒指數相當於該晶面的法向量。
同樣的,等價的晶面也會有面的家族,我們用{}來描述。
對於六方最密堆疊,我們有類似的方法描述,只是會變成有四個軸。
晶體原子的面密度(Planar Density of Atoms,PD):
定義是原子數量/晶面面積。
同個晶體的不同晶面,會有不同的面密度,面密度越大,面間距就越小。
透過X光繞射實驗,我們可以檢測出面密度,也就能知道這個晶體的切面是哪個方向。
繞射實驗的公式(布拉格定律):d = nλ/2sinθ。
在實驗途中會有某個θ能夠顯示出繞射效果,將其θ代入上式即可。
算出來的d為晶格間距,若該切面為(hkl),則該立方cell的邊長a=d*(h^2+k^2+l^2)^0.5。
BCC的h+k+l必定是偶數,繞射出來的前六個面為110、200、211、220、310、222(同時是面間距由大到小)。
FCC的h、k、l必定三個都是奇數或是都是偶數,繞射出來的前六個面為111、200、220、311、222、400。 |